所谓庙会,是因庙而有会,它是伴随着佛教、道教宗教活动产生的,是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体性活动。众所周知,民间庙会最初是为了祭祀,人们到庙中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后来寺庙和商贩都想趁拜神人多的机会做点买卖,赚点钱,于是在庙会之日就增加了贸易活动,这样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也比较方便,既拜了神,又购了物,一举两得,逐渐形成了赶庙会、逛庙会的习惯。
“白塔庙会”符合这一特征。汤头街道办事处白塔街庙会的起源,据当地民间族(家)谱及老者口述,因村内原有一座寺庙,庙内有一高耸入云的白塔,后以此得名白塔街。村中老人们讲,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有三座庙宇,一座佛爷庙、一座关爷庙、一座雹神庙,尤以雹神庙最为出名。由于庙群的存在,年复一年,香火逐渐兴盛起来,当时,颇有心计的小商小贩们看到这里整日车水马龙,孕育着无限商机,便将当时的泥哨、玩具、鸟笼、蝈蝈筐、拨郎鼓、头饰网等传统小工艺品拿出来叫卖,形成了今天庙会的雏形。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整个白塔街村就被如织的人流堵住,雹泉庙前的广场上,置身于如潮的人流中,在隆隆的戏曲锣鼓中放眼望去:卖糖葫芦、大米糕、麻花、瓜子、年糕的,应有尽有,摸彩、打靶、套圈、射箭,娱乐项目比比皆是,很是热闹。大戏台前,从外地请来的专业剧团正在卖力演唱,吸引了很多老人津津有味地赏看,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稀疏的掌声。
白塔街村庙会主办者介绍:白塔街庙会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白塔庙会一年两度,春天的叫“春会”,秋天的叫“秋会”。每年的三月初三庙会都要来好几万人,村里村外挤都挤不动,方圆百里的群众都来看庙会,很多信众还要祭祀上香,拜祭庙里的李老爷,祈求平安幸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白塔街村西临沂河,风光秀丽,随着村中雹神庙的恢复,以及白塔大戏楼的重建,传统庙会得到恢复,既促进了商品贸易活动,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到这里逛上一趟,既可以窥见沂河沿岸乡村的风土人情,又可领略春天里的欢快热烈的气氛。
白塔庙会的主场地是雹神庙民俗景区,这是一处红墙碧瓦的宗教之地,属庙会的核心亮点和依托。2005年,当地村民倡议修复雹泉殿,村内外一共捐款近40余万元,重新恢复了这一古迹。庙内陈设的雹泉殿、神马殿等古建筑及有关文物,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周边群众前往。据院内一古碑记载:该殿始建于康熙年间,时名白塔寺,属沂郡东北乡管辖。负责管理的看门老人甚至还能讲述起雹泉殿的典故和来历,言及正中供奉着的是李老爷李佐车的神像,又名秃尾巴老李。雹神庙庙门三间是神马殿,分别立着栩栩如生的三座泥塑神马。关于泥马吃草的故事,流传甚远,村中群众几乎人人皆知。可惜这几处古建筑毁于战火,幸存的只有一对古石狮,现属市级文物,以及仅存的几块断壁残碑和原戏楼擎檐石柱。石碑虽残缺不全,字迹不太清晰,但它们记载了先人的功与德,让后人永远铭记。几块缺碑中,有雹泉殿始建碑、神马殿碑;几块重修雹泉殿碑。另外雹泉殿门前还有一块汉代画石刻,它记述了白塔街村悠远的历史。
从2006年起,每年一度的白塔街庙会延续了下来。每年三月三,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这里烧香祈福,看戏,品小吃,不来雹神庙,不叫赶庙会。逛白塔庙会来祈福,也是赶热闹。(郭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