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有一座祝丘古城遗址,虽然它如今只剩下了一段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50米的“土台子”(城墙遗迹),但它2700年的悠远历史,有史可循的传说故事,唾手可寻的古代遗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自己有过的辉煌,展示着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六朝县治所小城大邑
祝丘古城,一段遥远的时光岁月的留存,一系列珍稀的考古发现,留给当今世人太多的遐想和关注。遗址和传承中封存的政治、军事、文化信息密码,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吸引着人们去破译、去探索发现。
祝丘城诞生的决策者、投资人是鲁桓公,筑城时间是鲁桓公五年,即公元前689年。此资料查史有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葬陈桓公。城祝丘。”
在不同的文献中,有的称“祝丘”,有的称“即丘”,据《寰宇记》当中记载:“祝与即,齐鲁之音也,其实一焉。”
如今,我们来到祝丘古城遗址上,2700年前雄伟壮观的古城风姿自然是荡然无存,好在还有历经近30个世纪风风雨雨而幸存的一点点遗迹:在张故县村北不远处,有一个高出周围土地两三米的土台子,台子四周长满了丰茂的草木,稍远一点就是连片无际的农田了。一块刻着“祝丘城遗址”字样的石碑隐藏其中。
站在这片令人膜拜的遗址上,2700年前叱咤风云的鲁桓公及他所筑建的祝丘古城,又穿过时光隧道演映在我的眼前。鲁桓公(?—前694年),姬姓,鲁氏,名允,一名轨,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鲁国第15代国君。由于他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又因惠公去世时尚且年幼,由公子息(鲁隐公)即位摄政。鲁隐公被杀后,于公元前711年即位,公元前694年死于齐国,在位18年。
一天,鲁桓公颁诏决定在国之东北处不鲁不齐之地筑建一座城邑,并赐名祝丘城。于是,各地民众被征召而来,肩挑人抬,夯土筑城。历时数年,一座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城池筑成,人山人海的官吏、百姓簇拥城下接受鲁桓公的检阅,跪倒如云一片,欢呼声震云霄,远传东海。
筑建一座城池,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想而知。那么,鲁桓公缘何要不惜国力筑建一座城邑,而且又是在不鲁不齐的僻野之地?
查遍史料,无一明确可据答案。唯有今人在相关资料中的只言片语:鲁桓公五年,鲁国在此建邑,设置政权机构。
查史无据,寻访相关人士及遗址周边居民长老者,均语焉不详,传说、猜测不一而足。
为求释惑,我再次钻进故纸堆中,苦苦寻觅古籍中的点滴信息。虽现成的答案仍未寻到,但相关相近的史料信息给我一种直感:祝丘城的筑建,既为设置政权机构,加强地方管理,又为筑城东部边陲,防御强大的齐国敌人入侵。
据史料记载,鲁国立国时面积并不大,不过方圆百里而已。后来,历经不断扩张,兼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春秋初年鲁国曾一度强盛,堪与齐国抗衡。后来,鲁为齐国所败,此后便一直居于齐国仆从国的地位。由此可见,鲁桓公不惜国力在远离国都且人烟稠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东部边陲筑城设邑,以抵御强敌入侵之举,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也许鲁桓公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的这一战略决策,为后世六朝在此设置县级政权机构奠了基。也是这方水土人杰地灵,此后的1300多年间,祝丘古城就一顺溜地延展下来,朝朝代代都是县级政权机构治所驻地。这方百姓自然也就世世代代皆为“城里人”,此地社会生产力和自然文化当然也就发达了许多。据史料记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在这里设置了县级管理机构;西汉初期设县,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即丘改名就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上仍然是州、郡(国)、县三级,琅琊国辖临沂、开阳、即丘等十余县;西晋灭亡,东晋南迁后,刘裕执掌朝政时曾经北伐,占领了一部分土地,建刘宋以后,设置了徐州琅琊郡,下设即丘、费县;北齐与北周时期,州、郡、县废置,临沂县并入即丘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将即丘县并入临沂县,翌年将临沂县治所从今汤河镇四故县村移到今天的临沂城。此后1400多年,即丘故城再没有设立县以上政权机构,又因几经战火,城垣倒塌,故城消失。
文姜栖身祝丘城五年
祝丘古城不仅以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六朝古县而令世人叹服,更有一段传说中的绯闻故事,令人世代述说不绝。
这段传说的女主角就是鲁桓公的正妻文姜。
文姜16岁时许嫁郑国世子姬忽,但不久郑国世子因为“齐大非偶”的流言,而单方面解除了婚约。
文姜从小就自负美貌,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男人抛弃,不免伤情。在这种心境之下,不知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她居然转而和自己的亲哥哥姜诸儿相好,发生了男女私情。
纸总是包不住火,这桩丑事很快就传到了父亲齐僖公的耳朵里。这消息令齐僖公面无人色,只得匆匆为儿女另觅婚姻,将他们拆开。
正在此时,鲁桓公派人前来求亲。
这个正中齐僖公的下怀,立即满口应允,为了防闲,还一反兄弟送嫁的惯例,决定亲自将女儿送往鲁国成亲。
就在出嫁的前夕,姜诸儿与文姜虽然无法见面,却依旧以诗传情。
姜诸儿写道:“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齐姜比诸儿还要直接,答曰:“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不过,叮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良辰吉日已到,文姜被如期送往鲁国,成为鲁桓公的夫人了。
目送心爱的妹妹远嫁他乡,姜诸儿恋恋不舍。
民间流传的《诗经·南山》讥讽这桩既不善始,又不善终的婚姻,以及缺乏理智的姜诸儿兄妹: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译文如下:
南山高巍啊,雄狐在那里徘徊。去往鲁国的道路是如此平坦,齐王的女儿从这里出嫁。既然她已经嫁了,你为什么还想要她回来?
葛麻鞋成对,帽带成双,去往鲁国的道路如此平坦,齐王女顺着这条路前往鲁国。已经是出发去了,你为什么又要跟着不放?
麻该怎么种?在田地里横直成行。娶妻怎么做?必须要禀告父母。既然已经禀明了父母,好事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
柴该怎么劈?没有斧头是不行的。娶妻怎么做?没有媒人是不行的。可是既然已经依着规矩成了婚,怎么会坏到这种地步?
作为父亲,齐僖公对两个不给自己长脸争气的女儿又羞又恼。在终于将文姜嫁出之后,他拒绝文姜的归省,即不让她回娘家。齐文姜只得安心做她的国君夫人。她为鲁桓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姬同与姬季友。
鲁桓公十四年,碍事的齐僖公终于一命归西,姜诸儿当上了齐国的国君襄公。几年后,文姜夫妇共同前往齐国。
一直对文姜念念不忘的齐襄公听说妹妹返国,心花怒放,给予最高规格的待遇:亲自到边境迎接鲁桓公及夫人齐文姜。
18年未见,姜诸儿已为国君,举手投足间满是男人的威严英武,而齐文姜则已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美妇。如此的兄妹重逢,两人都是心荡神摇。
一番眉目传情之后,心领神会的齐襄公借口后宫的妃嫔们想与小姑见面,将文姜迎进了自己的后宫。终于得偿夙愿的诸儿文姜,逐在王宫里双宿双飞,抵死缠绵了。
鲁桓公独个儿被丢在驿馆里,孤枕冷衾,想着从前老丈人隐晦的提醒,耳边又不时传来风言风语,心情恶劣,饱受煎熬。
当心满意足的文姜再次出现的时候,早已按捺不住心头怒火的鲁桓公迎面一个耳光掴去,痛斥姜氏兄妹的禽兽行径,下令立即启程返国,回去再跟文姜算帐。
文姜大惊,将鲁桓公声言报复的说话通过侍丛传给奸夫兼兄长的齐襄公,要求他维护自己的平安。
齐襄公团团乱转之后,顿起杀机。下令在临淄的牛山设下筵席,借口请妹夫饮宴出游,将鲁桓公哄了出来。
在这场宴席上,鲁桓公被齐国的臣工们灌得酩酊大醉。
回去的路上,与桓公同车的公子彭生奉襄公之命下了手。桓公被弑于车内。
得知消息的鲁国留守大臣悲痛无比,在扶立世子姬同继位为庄公之后,便前往齐国迎回桓公的灵柩,并要求追查国君猝死的原因,要求齐国给一个交代。
追查的结果是,还未来得及邀功请赏的彭生成了齐襄公的刀下鬼替罪羊。
彭生被主君出卖,不禁怒火中烧。既是将死之人了,当然没有什么顾忌,在大殿上当众喊冤,痛骂齐襄公与文姜。 齐襄公捂着耳朵,连连挥手,武士便将彭生推搡了出去。
文姜为了躲避国人的责难和非议,没有随鲁桓公的灵柩回国,而是仍滞留在齐国的都城临淄。按照当时的常理,文姜新寡,自当守孝含悲,深居简出。然而文姜照样服饰鲜艳,巧笑情兮地与哥哥齐襄公朝夕同处,且同车出游,招摇过市。
《诗经载驱》曰:“载驱薄薄,蕈弗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四骊济济,垂辔弥弥,鲁道有荡,齐子其弟。文水滔滔,行人儷儷,鲁道有荡,齐子遨游。”
四匹骏马拉着轻车,外饰豪华铺陈柔软,文姜与兄长襄公共乘一车,那前往鲁国的平坦道路他们看不到,过路人的眼光他们也看不到,只顾在车中寻欢作乐,乘着车四处游玩。
鲁桓公去世后,他和文姜的儿子同即位,即鲁庄公。
鲁庄公难耐各方非议,羞愤地派遣臣工到齐国来,接母亲回鲁国去为父亲守寡。文姜拗不过公理,只得恋恋不舍地登上马车。当辘辘的车轮行驶到齐鲁之间的禚地时,文姜停住了脚步,不愿再向前行,感叹道:“这里既不是对鲁国,也不是齐国,我该在这里安身。”于是,她派人回复儿子说:“我性爱闲适,不愿意回宫。如果非要我回宫,除非我死之后。”
鲁庄公身为人子,只得默许了她的选择,在祝邱建了一座宫殿,让母亲住在那里。
姜诸儿听说妹妹长住禚地,心领神会,也在附近的阜盖了一座宫室,作为自己出猎的行宫。
此后,姜诸儿频频“行猎”,目的地当然都是禚地了。
鲁庄公二年冬,文姜与诸儿相会;庄公四年春,文姜再次与诸儿共宴;庄公五年夏,越发光明正大起来,文姜径自前往齐国驻军之地与诸儿相会。在庄公七年,一年之内就会了两次……所有这些会面,《左传》毫不客气地明说:“奸也”。
又过了五年,这时的文姜已是40开外人到中年了,她从祝丘回到了齐国都曲阜,专心帮助儿子处理国政。由于她在处理政务上展现了敏锐的直觉和长袖善舞的本领,同时在军事上也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才能,没过多久就使鲁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一度改变了鲁国羸弱不堪的局面。
鲁庄公二十一年,文姜辞世。她死后,鲁国人还很称道、怀念她。
没落千年故县村见证
祝丘城的由盛而亡,与其说是因为县级政权机构治所的西迁临沂城,失去了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而导致,不如说是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偶然中的必然,或必然中的偶然。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并入临沂县,祝丘城归于沉寂,至今又过去了1400余年。在这漫长的时空逝去的过程中,祝丘古城并不寂寞,也没有寂寞。除了从未间断过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频频造访凭吊,落笔千年的历史记载,百姓的口口相传,更有四个故县村一直与其相伴,不离不弃,见证了它的繁华与荣耀、战争的血腥与和平的歌舞,见证了它的兴盛与衰亡。
《临沂县志·古迹》中记载:“汉即邱县,今治东迤北四十里。故县社有四村,音转故钦。北遗址数十丈,高丈余,俗呼高城。东距沭水十余里,西北距诸葛城三十里”。
相传这四个分别以张、赵、周、王姓氏冠名的故县村,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人们在废墟上重新建立的,名为“故县”,即旧县城的意思。四村同名并列,各冠姓氏,以张氏为主的村即“张故县”。
1973年,在文物复查工作中,曾在该遗址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鸟啄形鼎足、骨箭头、黑陶残片;春秋时代的鬲足、印纹硬陶片、三棱铜箭头;汉代的罐形鼎、铜鼎、博山炉、铜剑吞口、陶博山炉盖、铁锄、“大泉五十”铜币等物。
1983年3月,文物部门又对遗址做了进一步调查,确定古城范围在春秋时期可能还不是很大,但至汉代至少包括目前的四个故县自然村。目前,在张故县村以北70余米处尚有古城墙遗址一段,东西长200米,南北最宽处为50米。城墙顶部50厘米为汉文化层,有大量瓦片积压。以下是灰土层,包含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的各种陶片,层位错乱混杂,系筑城时堆积而成。在灰土层中还可以看出层层夯土的迹象。该遗址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曾多次发现人马骨灰和烧焦的谷物堆积以及古代兵器等。城墙北部及西部有一道水沟,为护城河遗迹,因其形似弯月,当地群众称之为月河。该遗址地下1983年8月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张故县村,村民们也习惯称村北的土台子为高城。已在祝丘古城遗址旁生活了60余年的刘聚兴先生说,下雨天的时候,乡亲们经常在高城上面捡到一些小的铜器、铁器什么的。再往前些年,还有人在遗址上捡到过罐型鼎、古镜和铜币等文物,这些东西见证了当年的那段历史。
据四个故县的村民介绍,村里的人对这个地方都很敬重,从来没有人敢在这个台子上取土,也没有人在遗址上操锨起镢寻挖文物,因为村里世代流传,如果有人动了这里的土,就会招来不幸。
这是古人生活过的地方,是有灵气的。人们来到这里,都会怀着虔诚的敬仰之心,顶礼这座齐鲁文化之源头,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符号的古遗址。膜拜之余,也希望这种灵气能够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能够永远富足安康。(郭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