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
作者:叶圣陶
索书号:I287.7/257
馆藏地:304-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2)
推荐理由:
《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
本书以稻草人的视角,展现了他在夜间所遭遇的一系列悲伤事件。稻草人是农人亲手制作的,他尽职尽责地守护着田地。然而,他无法阻止稻叶上的灰蛾产卵,这些卵将孵化成虫,毁坏稻田。稻草人也无法帮助一个生病的孩子得到水喝,因为他的身体被固定在泥土里。他还见证了另一个妇女因为丈夫赌博欠债而被迫卖身,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稻草人内心充满了同情和无奈,最终在无力感和内疚感的折磨下,“死”在了稻田里。
馆长说书:
这一年,从秋日走进冬天,就在一夜之间,寒风骤起,雨打梧桐,点点滴滴,落叶飘零,寒潮突然降临,让人猝不及防。就在此时,我接到了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我刚刚打开书页准备展读,网上突然传来消息:叶嘉莹先生去世了!这样一个凶讯,无疑增添了人世间的寒冷,大师杳然乘鹤去,带走了无数人心中的温暖,世界因为失去大师而显得倍感凄凉。
文坛之上,能够被称为先生的,少而又少,女子因为学识卓著而被称为先生的,更是寥若晨星。这里的“先生”,相当于先秦诸子,需要自领一个学派的,没有这个本事,谁也不要自认为“先生”。上海的教授拿着公家的俸禄周游世界,便自封自己为“大师”,那完全是自我解嘲式的玩笑罢了,当然,大师现在满大街都是,自嗨一下过过嘴瘾赚取点流量也倒是无所谓。但是,先生,就不是那么随便叫的了,这里的先生,是相当于古代“士”的最高级,等同于“子”的称谓了,可以位在圣人之列的。
前几天我到德州,地图上显示我住的地方在董子园,问了一下当地人,方知董子即为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我是知道的,作为中国封建帝学的开创者,站在先秦诸子的肩头,糅合众家之长,把孔子的儒学变通到变异的程度,夸大到夸张的程度。上午我给学生讲课,还专门讲到,纯正的儒学只在先秦,汉代以后,儒学就不怎么纯洁了,给儒学加以伪饰的重要人物就是董仲舒,他把孔子的“天人合一”变通为“天人感应”,一下子改变了儒学作为人学的味道。所以,称董仲舒为董子,无论如何会让我感到有些别扭。
文学,包括文化,一个重要任务,是把神还原为人。把人变成神的,不叫神学而叫政治学。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自然在用良心做还原人性的事情,寻找到人类的真性情,而同时为教育家的文学家更是如此,“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便是他们的初心和使命。叶圣陶、叶嘉莹两位先生是卓越的教育家,同时也是成功的文学家。
这两天,致敬和怀念叶嘉莹先生的信息铺天盖地,让一介文人深感欣慰,似乎感受到一股文化回归的力量在充溢着国人荒芜的大脑。至于网上评论,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中国最后一位士”,倒不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她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这个评价温婉真切,让人感动。她教给学生:“文学的任务就是让人心灵不死。”这,千真万确。
做到让人心灵不死,让心灵温暖心灵的,叶圣陶自然也在这先生之列。叶圣陶先生首先是一位老师,是新中国语文教育的奠基者,是新中国“语文三老”之一,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泰山北斗。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中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很多文学和教育理论,浅显易懂,平白如话,至今我们还信口拈来,“做教师,就是不说假话”,“作文就是作人”,“文章就是生活”,“你,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圣哲的睿智思想和智慧锋芒就在日常平俗之间,今天,我们在学校教育和文学实践中,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稻草人》作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开山之作,创作于1922年,那一年先生28岁,那个时代,二十多岁的年纪绝大多数人早已挑起了生活的大梁,很多优秀的青年已经成为国家民族各项事业的中坚,几乎留在中国现代史册页上的所有才俊都是在这个年龄上成就了一番功业,不像现在,三十多岁还在啃老,四十而立了,还是巨婴的存在,毫无家国情怀社会观念利群意识。
这是一篇童话,童话绝不仅仅是哄着孩子不哭的小玩意。哪怕西方童话,动不动就是王子公主,但也是在告诉后来的人们,生命会有不一样的悲欢荣辱跌宕起伏,人间会有酸甜苦辣恩怨情仇。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和文学,是彻彻底底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他深刻洞察世情,会心审视民生,在一片树叶上看到太阳的光辉,从一个田野里的稻草人感受到世态炎凉。茅盾这样评价说: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文章中,作者歌赞了田野的风景,白天和夜里的美,这正是我们的祖国,广袤的大地,美丽的河山,让人心醉。田野里的稻草人,“整天整夜站在那里”,田野的“一切他都知道的清清楚楚”,稻草人譬若就是作者自己了,在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尽心尽力希望祖国安宁和平。但是,稻草人的主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没有了丈夫,失去了儿子,穷困潦倒,孤苦伶仃,唯一的希望就是守住这小块的属于自己的稻田,这多么像我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啊,积贫积弱,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仅存的一点幸福也被瓜分殆尽。稻草人看到夜里渔船上捞鱼的母子,儿子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还有那个跳河自尽的村妇,他心如刀绞,但却无能为力。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完全可以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童话的世界,这就是当年血淋淋的黑暗现实。稻田里的飞蛾,变成青虫,啃噬着稻叶,残害着这一片稻田,这又何尝不是社会的蛀虫,在蚕食戕害着国家民族的肌体。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透视时代人生,关心家国命运的稻草人,他在虚拟的童话世界里大声疾呼:“天哪,快亮吧!农人们快起来吧!鸟儿快飞去报信吧!”这哪里是童话里的呼喊,这分明是现实中正义与真理的召唤,是文学力量在拯救社会的呐喊。叶嘉莹先生说,“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人生终极的追求和理想”,我深以为然。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自古文心昭日月,从来教化固邦本。在伟大的先生那里,我们汲取力量,我们传承精神,为助邦族复兴,尽忠贤绵薄之力吧。
——庞尔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