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科荐读

临科荐读

首页 >> 临科荐读 >> 正文

临科荐读|每周一本书

发布日期:2024-11-22    作者:许欢     点击:

《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索书号:I267/1188

馆藏地:304-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2)

推荐理由: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本书讲述了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在她的内心深处,撒哈拉沙漠是梦中情人,是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莫名其妙,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在适应了撒哈拉大漠枯燥、单调的生活之后,她重新提笔写作,记录与荷西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异城文化,以及沙漠地带的动荡局势。几篇质朴的散文,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馆长说书:

年轻时候,喜欢听一首歌,叫做《橄榄树》,歌词的意境相当高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

这支歌歌词的作者叫三毛,台湾女作家,一位用生命去做文学的歌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万水千山走遍》风靡全世界,让无数年老年少的读者痴迷到癫狂的程度,我就是她最忠实的读者之一,当时还没有粉丝这个说法。

用生命去写作,心无旁骛,像三毛那样,没有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追逐,在中国当代文坛,很少有几个人。这一点,我们从《橄榄树》短短的歌词里就能看的清楚。我从哪里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话题;故乡,人类情感的起源地,远方的家,那是生命的源头,是蓄满生命能量的地方;为什么流浪,这是一个亘古永恒的人生命题,生而流浪,漂泊是生者常态,寻找生命的皈依便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本愿。此生有涯,彼岸生花,流浪的路途上注定要欣赏风景,生命不可能没有追求,天空飞翔的小鸟,山间轻流的小溪,宽阔的草原,都是歌者愿意看到,而且为之欣喜的。作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正是生命的和平与自由,文字跃动的,是作者生命的呼唤和追求。

在三毛的潜意识里,生命就是流浪,流浪的本意在于自由,这,从她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三毛原名叫陈懋平,上学时她发现,中间那个字挺难写,干脆不要了,直接叫陈平。开始写作时,看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马上给自己起名叫三毛。小学时,觉得数学挺难,干脆不学了;后来听说有个撒哈拉沙漠,背起背包就来到撒哈拉,一路流浪非洲欧洲,一去就是十几年。

思想的自由无疑是成功作家的最显著特质,在三毛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孔子曰:思无邪,老人家在二千多年前就给我们以明确的告诫,思想是宝贵的,思考是人类最必需的品质,思考可以没有边界可以随意跨越。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先贤的话语振聋发聩,金声玉振,千百年来,启发着人们在社会进步的路途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固守残缺。蔡元培把北京大学的校训定位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自然地带有文化的先知先觉。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那一首著名的《自由颂》,高昂的旋律至今回响在我们耳边,激励着我们用有思想的大脑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征途。

通俗一点,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想什么就想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古今中外,宇宙浩瀚,族群未来,等等,都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类所需要思考的,如果,一个人,仅仅把思考停留在油盐酱醋、吃喝拉撒、犬马声色上,那肯定失去了人所应有的社会化人格,说让这样的人留下温暖历史,启迪后人的文字,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古代圣人君子,日三省吾身,潜心悟道,就是在发挥思想的正反向激励作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点,在作家那里尤为重要,不然,你就不要去用文字去引领人与社会的精神风向。

三毛的思想是自由的,所以她最知道人间冷暖,时时以文字告诉世人,人何以为人。这正是思想自由带来的率真使然。那时候的撒哈拉沙漠,条件是极为艰苦的,但是三毛以真诚对待所有身边的人,哪怕是穷苦的非洲邻居。台湾的妈妈怕女儿吃苦,费尽周折给三毛邮寄中国的吃食,三毛待人如己,把漂洋过海来的稀罕食物与邻居们一起分享,与类群同苦同乐同哭同笑。作家不是庙堂上的传道士,而是生活当中文明的践行者,用心灵去感悟,用行动去思考,用文字去记录,三毛当之无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带着一颗放达的心行走世界,自由的心绪和空气一样迎风飞舞,三毛情感的定位便是爱和恨交织竖起的鲜明坐标。在三毛的生命里,似乎除了爱,就是恨,别的看起来实在寥寥。一个作家,率真到固执的程度,这是难能可贵的,真的是后世人的福气,是人类社会的财富。鲁迅在临死之前,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个也不原谅!当然,我知道,先生是对着谁说的,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爱憎分明,别忘了,先生曾有一句励志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雷锋同志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说的多好啊,这才是奋斗的人生,这才是人间的正道,这才是社会的清风。可惜,我们现在做文学,就好像拿着文字和稀泥,离真诚太远了。如果三毛在天有灵,看到我们今天的作文者不敢爱不敢恨的窝囊样子,她一定会张口骂人的。

三毛从撒哈拉回到祖国,听到一首歌曲,叫《达坂城的姑娘》,她视歌词作者为天人,找到一个机会,她冲破万千险阻,到了新疆一个沙漠边上的城市,见到了让她魂牵梦绕的词作者,一位号称西部歌王的77岁老者,虽然相差接近30春秋的光阴,但三毛还是爱上了老者。老者自有老者的风范和气度,他绅士地委婉拒绝了三毛,绝对不像当下某画家某导演爷爷娶孙女的那种做派。

情天恨海中的三毛,1991年1月4日在台北荣民医院自杀身亡,时年46岁。一位以生命作文学的歌者,她的灵魂游离于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想为她这样吟唱: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故乡在远方-----

——庞尔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