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科荐读

临科荐读

首页 >> 临科荐读 >> 正文

临科荐读|每周一本书

发布日期:2024-11-15    作者:许欢     点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

索书号:D432/2

馆藏地:304-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2)

推荐理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虽身在国外仍心系中国青年发展的有力证明。十二封信分别阐述、分析了当下青年们最需要重视和思考的十二个问题,并给出提议和解答。

这封信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封信先生一直以“朋友”来自称和称呼青年读者们。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进行说教,就像真的在与一位知识渊博、温和敦厚的朋友交流思想一样。

本书除全文收录了朱光潜的代表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以青年为对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垫,读来亲切自然。

馆长说书:常听人讲: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们乡下,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类似的通俗说法,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话里头,显然包含着很大的经验主义成分,年少时,头梗梗着不认那壶酒钱,对“听话”一事不以为然。年事一深,逐渐觉得,经验主义的东西只要来自于正确的方位,该听,还是必须要听的。

看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觉得借鉴前人的智慧,才是人生成功的捷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想走更远的路想越更高的山,前面自有探路者,先驱已有导引,我辈只管奋不顾身,一路前行便罢了。毕竟,人活一辈子,直接经验确实了了,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要占绝大多数。

听话,听谁的话,这很重要,比如,鲁迅笔下的衍太太,还有自论语以来的千年乡愿,那话自然是不必听的,他们的话不但不起好的作用,有时还会被领进歧途。我们听话的对象,一定要智者贤达,一定是品行端庄,爱国与爱民一顶一的君子圣人,朱光潜先生便是其中一个。

朱光潜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美学家,没有之一,同时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还是久负盛名的教育家,他老人家的格局和造就完全符合我一直信奉的“跨界融合”这一重要的“大师标准”,他的话,我们自然要听。

朱光潜一生致力于对美的研究,对于“美”留下了影响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理论贡献。25岁时他即表明学术的四大精神: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实证精神,时间离现在100余年,至今仍然振聋发聩;30岁时即写下了我手里拿的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距离现在将近百年。这本书,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一经发行,即引起轰动,以震撼人心的力量为时代青年所热捧,激励着那个动荡年代的青年励志读书,朴实做人,奉献社会,成为一代青年不可或缺的人生指南。他的话,大家必须要听。

朱光潜当过小学老师,当过中学老师,当过大学老师,1946年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无疑,他人生经历的相当部分是与学校与学生在一起的,他的美学出发点自然成为他的教育出发点,一切教育的原点和支点就是“真和善”,所以他的美学追求即为求真、向善,这一点在他的文字中,随处可见。这样有道的君子,这样乐善的老人,他的话,我们一定要听。

朱光潜关于教育美学的文字,主要是对青年学生讲的。先生提起日本厨川白村的两本书,一本叫《出了象牙之塔》,一本叫《走向十字街头》,他觉得这两本书单从命名就大可玩味。青年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譬若在象牙之塔,走出校园类似走在十字街头,象牙之塔自然是学术的,是宁静的,甚至是纯洁的,但是“十字街头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如何选择走正确的道路,青年学生是要万分小心的。这近100年来的告诫,对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当然还有巨大的警示意义。

这两年,一些处在“十字街头”的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意识。去年,成千上万大学生吃火了淄博烧烤,最近,郑州的大学生又打着“青春没有售价,夜袭开封拿下”一夜之间整火了开封文旅,至于这两场青年学生冲出象牙塔,奔向十字街头的是是非非,我不敢也不想贸然评论,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公论。单从一个为了吃烧烤,一个为了吃灌汤包的启动缘由,我怎么也觉得这追求的格局有点不是太高。就好像我们有些学校甚至是百年名校的宣传,上来不是说大师如何,而是说美食如何如何第一,实在让人看低了大学的价值。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100年前对青年这样忠告:“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的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是的,做学问作文章最大的敌人就是混迹习俗,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建造。朱光潜在此深情地提醒我们,在谈革命谈爱国的时候,务必要默诵几声:“君子求诸己!”

人活世上,没有人不想“美”,而追求“美”,做到“美”,在尊重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那就要看我们的主观价值定位了,要首先思考自我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自我判断评价是不是科学唯物主义的,关键要考量行为主体里面有没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有没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这些是找到“美”的起码条件,向真向善向美从来是一体化并进的。

——庞尔锋